民生智库 聚焦“四举措” 用绿化美化点亮美丽乡村

发布时间: 2024-03-19 06:42:54 作者:新闻中心

  “美丽乡村”可追溯至原农业部于2013年启动的“美丽乡村”创建活动,2014年2月正式对外发布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为全国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范本和借鉴。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自此,“美丽乡村”建设驶入快车道。

  2021年9月,北京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的指导意见》(京农组办发〔2021〕9号),以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成果,明确责任边界、健全管理机制、加强经费保障,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

  2021年12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简称“五年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进步,为“十四五”时期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确定行动指南。

  北京市三年行动至2020年结束,各区在2021年先后启动资金清算工作,进行台账建设和面积核测。本文基于后期清查工作实践中存在的“具体规划不足”“基础底数不清”“重建轻养”“村民参与不足”等现状或问题,提出如下发展建议。

  农业农村局的总体设计是确保美丽乡村建设“一盘棋”的基础,其地位和重要性不可动摇。但为确保规划具备更强的专业性与科学性,能更加突出农业农村局总体设计的宏观性和指导性,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各业务部门的分级专门规划,完善建设标准体系。

  美丽乡村绿化美化区域主要集中于村庄房前屋后、河旁湖旁、渠边路边、零星闲置地等边角空地,具有分散、零碎的特点,在规划上具有一定难度和复杂度。尤其是房前屋后,因在村民居住区域,更易引起意见和争议。因此,地方园林绿化局在进行美丽乡村绿化美化项目规划时,需要更看重细节设计。从绿化规划到工程实施、从树种选择到绿化方式、从“种绿”到“护绿爱绿”,应充分结合村情、体察民意,避免盲目照搬城镇绿化经验。

  可积极引入园林绿化领域的专家和智库,经过扎实的实地调研优势和专业的分析之后再编制具体规划,确保分级规划的合理性和配套性。同时,增加规划编制可行性验证环节,对规划方案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

  长效管护是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打造良好人居环境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引导绿地养护资金落实到位的重要保证,或者能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扶持当地少数村民就业。必须明确政府主导、属地负责、村为主体、村民参与的机制,坚持“强化考核、多方协同”的基本原则。

  一是要落实行业责任,注重监管结合。园林绿化部门需加强监管,科学制定管护标准和运营规范,强化监督考核,确保管护制度得到一定效果执行;二是要明确管护范围、完善管护标准、压实管护责任。按照“增绿”要求,全域推进美丽乡村绿化美化长效管护,范围涵盖村庄公共区域和村庄周边;三是明确管护方式,开展日常管护。可采取群众自管方式,实行“门前三包”和公共区域划片分管,各家各户负责范围树立责任标牌,并成立互助互查互评小组。也可采用专人管护方式,由本村选出少数的管护人员,或引入第三方专业管护团队,通过项目合同签订,落实管护责任。

  为检验常态化管护效果,可引入第三方考核制度,聘用园林绿化领域专家或团队,设计针对性、具体化的指标体系,对常态化管护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可分为阶段性考核和日常监督,阶段性考核以季考或年考形式进行,以实地考核为重点。日常监督主要是针对常态化管护工作日常落实、人员配置和台账管理等,以月考形式进行。若本村美丽乡村绿化美化工作得到上级单位认可或涌出典型事例,可进行加分。考核结果既可及时有效地发现养护过程中的问题,也可作为管护资金分配的参考依据。

  从未来发展的新趋势来说,大数据时代已然到来。随着美丽乡村绿化美化工作的深入开展,在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的大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需更多地引入系统化网络管理思维,从“碎片化”台账向数字化平台转变。

  建立集监督考核于一体的数字化平台,是生成精细化、动态性台账,实现系统化管理的物质载体。运用“互联网+”思维,通过移动网络、信息智能终端等新技术,与现代管理模式相融合,建立智慧管护大数据库,把人与绿地资源用智慧的方式连接起来,实现“一张图统筹、一张表全要素覆盖、一平台实时监测”,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动态更新”的目标,达到人与绿地资源的互感、互知、互动。

  精细化台账是形成管护有标准、资金管理有基础、监督考核有依据的长效管护格局的基础。通过信息化手段,全面摸清全市美丽乡村绿化美化的范围、规模、分布、类型、树种等底数信息,建立详细精准、更新及时的美丽乡村绿化美化资源台账,是健全完善管护标准和制度,实现常态化、动态化、规范化、全局化管理的基础,是提高管护经费利用效率、保证专款专用的重要保障,是开展绿地资源监督考核、落实监管的先决条件。

  为确保台账信息的准确性,绿地资源的采集应以实地调查为主,基本流程为资料梳理、实地核测、初稿台账、多方核实、信息上图、终版台账等阶段。

  美丽乡村建设建在农村,惠在农民,必须充分尊重农村的风土人情和风貌特征,充分的发挥农民“我是主人”的主体意识和“我要建设”的参与作用,真正从“政府搭台”走向“农民唱戏”。

  盘活基层力量,重点是坚持“党建引领、农民主体”的根本原则。一是切实发挥村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充分运用基层各项议事机制和自治制度进行广泛宣传;二是联合基层组织村委会,把美丽乡村绿化美化长效管护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村规民约等结合起来开展村民文化事务,例如,设立“美丽乡村”巡查员,建立农民随手拍等反馈形式,开展美丽农户评选、“爱绿护绿”优秀卫士等群众活动。其中,“美丽乡村”巡查员等可根据本村养护资金情况做有偿招募以解决本村部分困难人群的就业问题,或进行义务招募;三是建立美丽乡村建设满意度反馈机制,将农民是否满意作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的重要参考维度,真正体现农民的意志。

  要建立良好的机制鼓励农民参与。一是结合本村现状,适当进行业务分包,鼓励村民资源投资时间、金钱或劳动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发挥村民的聪明才智建设村民想要的美丽乡村;二是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和民间组织,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本村养护资产金额来源多元化,又能够最终靠民间专业组织的加入,更加科学高效地进行绿化美化管护;三是美丽乡村建设阶段应突出农民知情权,管护阶段更应重视农民的参与权和监督权。建设阶段,应充分吸收农民的声音,分情况解决农民要求不一的问题。公共区域重点采纳多数农民意见,个人庭院区域合理听取个人特别的条件,尽可能的避免因规划不当或前期沟通不当等原因而导致的占绿毁绿现象;四是建立以农民为主的美丽乡村绿化美化长效管护机制,由农民组成本村管护队伍,村委会在建立管护制度时充分的发挥村民议事制度,做到规定由农民提,事情交给农民做,真正让农民成为家门口的主人翁。

  民生智库是中国最早专注于公共事务领域的社会研究智库,也是国内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政府合作智库之一,连续两年成为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退出评估唯一社会智库,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委托单位,拥有国内唯一专注于民生领域的大数据研究院。

  智库秉持“真实社情民意、权威评估咨询”宗旨,以“为社会思考、为国家献策、为人民发声”为己任,关注民生,体察民情,聚焦民意,深入研究中国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际,破解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难点问题,为我国政府提供政策决定依据和咨询建议,为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在公共事务研究领域独树一帜。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