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建筑立体绿化体系构建及启示
新加坡作为世界上城市景观最为知名的国家之一,其花园城市的独有魅力,得益于政府精心地规划、建设和创造。从顶层导则的制定、监管单位的部署,到行业市场的引导、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学术文化的交流合作,新加坡已然建立以建筑立体绿化为中心的管理体系。
制定具有强制性、周期性的顶层导则是建立建筑立体绿化设计体系最重要的基础。它能为整个国家的相关市场行业及人才教育培训提供明确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
1960S之初,新加坡政府拟定“花园城市”目标,开始执行10年浚河计划和绿色、蓝线 年,新加坡以全国性的植树运动作为城市绿化运动的开启,并成立专门的工务署专项负责城市公园建设和树木种植工作。此后十年,通过强制性法规拟定要求,保证国土总面积的10%以上用于建造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要求在最短时间之内实现较高的城市绿化覆盖率。1970S年代,政府着手制定城市道路绿化规划,加强环境中彩色植物的应用,强调城市特殊空间(路灯、天桥、护坡、停车场等)的绿化。并出台各类法规限制进一步精准化控制城市绿化指标。例如,在公寓型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建筑用地应低于总用地的40%;在每个房屋开发局建设的镇区中应有一个10公顷的公园;在每个房屋开发局建设的楼房居住区,500 米范围内应有一个1.5公顷的公园;在房地产项目中每千人应有0.4公顷的开放空间。1980S 年代,政府为更好实现城市绿化的建设,减少维护管理费用,开始尝试实行机械化操作和信息化管理,提出种植果树。1990S年代,建设生态平衡的公园,发展更多各种各样的主题公园。政府已初步建立大公园生态廊道系统,逐渐形成“花园城市”初衷。
21 世纪开始,新加坡政府开启新一轮的城市绿化规划,并开始以城市森林为城市发展目标。10s年开始,享誉世界的滨海湾花园开始建立。其花穹、擎天树丛等建筑的出现,现代建筑与立体绿化结合设计的经典案例正式横空出世。过去以政府为主导的城市绿化推动,开始转向为以园林、建筑等相关市场行业和学术界为主动探索研究。以新加坡建设局开始主导推广的绿色节能建筑,新加坡从建设绿色环境走向了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之路。
政府除了进行阶段性规划布局外,新加坡建筑立体绿化体系的建立与推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全面、综合的法规保障。1968年,新加坡会议审定通过《环境公共卫生法案》,并以此开端制定了一系列约束法案。1975年后,《清洁空气法案》《公园与树木保护法令》等更为具体的环境保护和公园绿化法规出现,从法律上强化了新加坡国民环保绿化的意识。例如,规划、建设、施工等各部门单位都需要承担绿化责任,没有绿化规划,不予审批建设;公共及民用建筑都一定要达到规定的绿化率,居住小区高达30%-40%;开发商不得因建设开发任意移动、砍伐具有历史价值的大树;普通市民不可破坏公共绿化等等。2005年前后,随着政府部门更加清晰的职责划分,《国家公园局法令》的出台和更新,进一步奠定了其严谨的法律地位。2006年以后,新加坡政府开始出台了诸多激励奖励措施。通过降低房产税、提供奖金等方案,极大提升了市民和私营开发商的支持与营建。
自2010年,新加坡成为全世界率先实施现有建筑强制性最低环境可持续性标准的国家之一。根据《建筑管制法令修正案》,对其建筑进行翻新的业主一定要满足以下能效要求:更换或升级其制冷机系统时,取得现有建筑最低绿色标志认证评级每三年提交建筑制冷系统能效审计报告并遵守制冷设备能效标准;以及每年提交能耗数据和其他建筑相关信息。
高屋建瓴的政策及法规指导可以为建筑立体绿化设计体系提供最为坚实的支撑基础。但是,无视市场需求的僵硬性规划则没有可实施实现的可能。因此,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监管执行单位是十分重要的步骤之一。
1967 年新加坡绿化是由国家发展部下属的公共工程局的公园和树木组进行负责工作。此后,该小组升级为公园和树木处,主要负责城市道路树木种植。1973年,将新加坡植物园合并,成立公园建设部门,主要负责整个国家在园艺、农业等方面的建设管理,使新加坡城市绿化有了更为规范化的行政管理。1990年,为摆脱更多考虑经济发展的政府部门,而单纯保留其在公园、植物园上专业地以技术为导向的技术部门,新加坡国家公园局正式成立,负责执行新加坡全国绿化政策的职能部门。其由规划与资源署、园林营运署、滨海湾公园发展处以及新加坡花园城市私人有限公司,四个部门公私混合而成。国家公园局的成立意味着新加坡绿化建设从以政府为导向的发展转型为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市场化的发展。
在2000年代中期,新加坡建设局开始研发专门为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特色设计对的绿色建筑评估工具,并成立专业的绿色建筑认证部门,推出体系化、科学化的绿色建筑认证指标。这中间还包括多元的建筑种类和空间、被动式设计、对可持续建筑材料的使用以及对性能化设计和系统的开发。该认证计划是在2005年,借助宣传部门的配合,以此向建筑行业市场和相关消费者进行推广运用。同年以公共服务部门牵头,各种激励方案和对既有建筑设定最低法定门槛等方式以推动私营公司。2008年引入了绿色建筑领导奖以表彰那些致力于投身企业社会责任以及环境永续性等事业的物业开发商们。
在建设局的支持下,2009年新加坡绿色建筑委员会(SGBC)成立。其目的是协助政府部门,在市场行业中倡导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实践和技术,提高人们对绿色建筑的意识、了解和接受程度。并配合政府的措施和激励机制,用来推动建筑和建筑业形成更好的可持续性环境,减少建筑碳足迹。而国家公园局和建设局绿色建筑认证指标的开发,为后续构建建筑立体绿化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管理运作基础和技术支撑。
所谓的以点带面,本质上是指一套完善的城市绿化体系并非仅仅是政策、主管单位努力实施就可行的。最重要的是能够由一批专业的技术团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建筑立体绿化一体化设计和养护工作。因此,新加坡政府开始着力从景观养护和建筑规划设计两个方面打造符合政策和市场需求的技术人才。
2007 年,国家公园局和劳力发展组织合作下开设了国家级的园林养护技能资格鉴定培训机构——都市生态及绿化中心(Center for Urban Greenery and Ecology )。该中心通过知识共享,推进城市绿化和生态知识,为专业的景观从业人员提供技术培养和训练及从业资格认证书。此外,在CUGE中心也积极与新加坡景观设计公司进行合作,为具备专业技能的人员提供招聘、找工作的双向透明平台。除了职业技术培养和训练和工作招聘服务外,CUGE中心也有自己的研发技术小组进行建筑立体绿化相关的植物景观技术创新,为城市景观及建筑绿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力。
新加坡设计界普遍把立体绿化与建筑的结合形式总结为:屋顶绿化(屋顶花园)、空中花园、垂直绿化、种植阳台以上四种类型。但是,根据新加坡建筑的实地调研发现,设计策略并非单纯通过以上四种表现形式来展现。此后,建筑师从单纯的屋顶花园、垂直生态墙设计,到将体绿化与建筑形态、功能、空间、构件的结合应用,它们成就了立体绿化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策略。立体绿化将不再是建筑中简单的装饰,而是和建筑结合为一个整体,在建筑中发挥有机的生态、景观、实用功能。例如,屋顶绿化、空中阳台等立体绿化表现方式,是建筑半室外空间的一种转换利用;垂直绿化、阳台种植等立体绿化形式,则是建筑墙体、阳台构件与植物结合设计的成果;将屋顶花园作为休闲娱乐场所,更是利用绿化植物重新赋予了屋顶新的功能。
除了被动式设计手法外,主动式绿色建筑也已成为新加坡新建建筑的主流。为了支持绿色建筑行业,建设局下属的教育和研究机构—新加坡建设专科学院已设定了在2020年以前培养20,000名专业级、经理级、工程师级和技术人员级绿色建筑专家的目标。通过专业培训的建筑规划设计师在设计时,通过跨学科交流合作,将能源、资源、建筑设备等内容考虑到具体的建筑规划设计中,努力做到低能耗、零污染、自循环的环境友好型建筑。本文为“规划师笔记”精选文章。除了新建建筑之外,本土建筑师也进行了大量的改造建筑设计,通过节能设计手法,使得改造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指标。这类旧办公楼、商场、酒店、混合大楼的节能改造,也不断地给与设计师机会进行经验总结。
新加坡政府通过自有的影响力,每年设置设计、节能等类型的行业竞赛,带动整个行业市场的引导和人才的培养。并通过与高校合作的方式,激发学者学生对于建筑立体绿化的创造思考,以及与世界各地高校的合作影响。自此,新加坡建筑立体绿化体系从最初的政府行为,逐步推广为市场行业选择,以及现有的学术创新,最终奠定了其世界性的影响力。
新加坡国家公园局为了更有效地鼓励开发商将建筑立体绿化放在项目开发的重要位置,促使建筑立体绿化能在更多的建筑中得以实践落成。因此从2001年起,国家公园局牵头举办了“花园城市奖”。比赛分为六大组别,有商业办公楼和购物中心组、酒店组、私人住宅组、公共住宅组、公共机构和工业大楼组,并为获奖作品提供政策奖励。比赛不仅提高了业主、开发商、建筑师和管理公司对建筑绿化的意识,也为建筑本身带来了奖励和名气,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双赢。国家公园局等相关机构除了2001年设立的新加坡花园城市奖之外,还有2005年设立的新加坡景观建筑奖、2008年设立的立体绿化优秀作品奖等等。以上比赛积极地促进了新加坡建筑设计师对于立体绿化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的探索与创新。
以新加坡国立大学为首的新加坡各类大专院校积极地参与环境可持续化的探讨与研究。它们一直在各类专业领域积极教育学生和职业技术人员建筑立体绿化等相关知识,为国家景观生态保护和建筑环境优化做出应有的学术贡献。例如,新加坡立体绿化国际会议(简称ISGC),是由新加坡国家公园局、新加坡城市生态及绿化管理中心、新加坡景观产业协会、新加坡景观建筑协会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共同举办的,始于2010年,每年9、10月在新加坡举办一次。立体绿化创新发展论坛、设计事务所建筑立体绿化作品展、建筑立体绿化兴趣讨论会、新加坡优秀作品游览等等相关学术活动,都会不时地在新加坡举办,并衍生出各类学术组织。
新加坡政府也通过积极活跃的国际合作,不断地向世界各地输送其系统理念。新加坡建设局在海外绿色建筑项目的咨询、培训和标准制订方面扮演着各种角色。其在中国天津生态城项目中,通过参考新加坡建设局的绿色建筑标志认证计划和中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采用的绿星认证评估体系,与天津生态城管理委员会共同制订了生态城的绿色建筑评估标准(GBES)。同时,针对项目有关技术人员和管理官员实施了定制的培训计划,进而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绿色建筑意识和绿色建筑技术的行业能力。
新加坡建筑立体绿化的体系建立,是从政府制定的顶层导则开始,为实现“花园城市”这一高屋建瓴的建设目标,通过规划先行、滚动推进的方式,阶段性、周期性实现城市从环境污染到高绿化覆盖率这一改变。同时,利用法规保障、激励改善的方式,提高人民绿化意识和环境自觉性,为下一步的城市绿化发展打下了最为坚实的物质、精神基础。接着,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属的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国家公园局和建设局,分工管理城市绿化景观和绿色建筑两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管理职责和专属部门。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以上两个部门不仅仅行使行政管理权,同时在它们的引导下,建立以环境可持续性、立体绿化、低耗能建筑为主的行业管理、研发技术、人才教育培训平台,完成了从政府走向行业市场的关键性转变。都市生态及绿化中心与新加坡建设专科学院的建立,实现了专业人才的职业化和技能化,也因此培育出来大量符合国家意志、满足市场需求、专业方面技术对口且过硬的工作人才。随着这些人才开始步入到建筑、景观行业市场,建筑立体绿化体系在实践与实现层面有了最重要的人才保障。最后,通过行业竞赛、学术交流,该体系不仅保障了良性竞争和知识的创新,同时以国际合作的方式,最终得以向全世界推广其成功模式。
(本文发表于《2021中国(成都)智慧城市原创设计展及智慧城市建设产业博览会论文集》2021年10月,作者:丁美辰,文字有删减,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