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文化”:流淌在民族灵魂最深处的“爱之河”

发布时间: 2024-05-26 02:33:35 作者:苗木防寒

  2023年12月16日(周六)上午9时,由济宁市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挖掘整理专班办公室主办,济宁市档案馆、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承办的“济宁梁祝文化研讨会”,在市档案馆四楼会议室举行。

  参加研讨会的省内外专家、学者有山东省人民政府参事、齐鲁文化与中华民间传统文化研究专家刘德增,还有毕雪飞博士、郝志刚博士、李艳博士等,市有关领导有杜昌华、曹广、杜宏春、朱玉金、张树礼等,另有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会长樊存常及部分市级专家与新闻媒体参加,研讨会就“梁祝文化”的产生、发展及现实与未来意义,作了高屋建瓴而又深入浅出的挖掘与梳理,大家一致认为:济宁,作为天下共知的“孔孟之乡”,又作为“梁祝文化”的发现与传承之地,能否通过深入的挖掘与梳理,而成为济宁的另一个“文化地标”,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故乡?

  专家们一致认为:“梁祝文化”,在济宁既有先天优势又有传承优势,可完全做到大有作为!

  刘德增参事的发言与观点,引起参加会议的专家们的高度共鸣……他说:济宁是中华民间传统文化的富集区,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像济宁这样丰富的地方,全国极为少见。一提济宁的文化资源,人们最关注的就是“孔孟之乡”,除子孔孟儒学外,济宁还有很多重要的文化资源,它们被孔孟的光芒遮盖了。现在济宁市启动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调查,实际上就是要把济宁文化的全貌呈现出来,把过去的短板补齐,不仅要看到耀目的“日月”,还要看到闪闪发光的满天“星星”。这个举措极有眼光,有很重要的意义。

  他把文化形象地比作一棵大树,济宁,作为天下共知的“孔孟之乡”,“孔孟之道”与“孔孟文化”作为这棵参天大树的主干,可以说济宁宣传,山东宣传,全国宣传,世界瞩目,历年如此,代代相传……因而“孔孟文化”的光辉,足可以让人忽略其他非主流文化的光芒……

  但为什么在济宁市微山县马坡镇驻地南,古泗河西梁家林,有“梁山伯祝英台的合葬墓”?遵行历史的规律,可以有这样的推断或假设:一是民间呼唤更贴合自身生活需要的文化,二是地方官员治理地方百姓文化手段的需要……“文化”作为一棵“参天大树”,“孔孟文化”作为这棵“参天大树”的主干,显然不可动摇,但“主干”之外必有“枝蔓”,“枝蔓”之上必有“叶片”,这样,这棵“参天大树”才能春来吐芽,夏来遮雨,秋来送果,冬来迎雪,才能随四季运转而吸纳日月光华……这才是“一棵树”的快乐与成长,而民间百姓的生活,正像这样的“一棵树”,正需要这样“一棵树”般的“快乐与成长”……济宁“梁祝文化”的产生、发展乃至鼎盛,正是济宁百姓内心深处对幸福的期盼和渴望,正是这样强烈的对幸福人生的期盼和渴望,才催生了她们发自灵魂最深处的对“精神造树”的冲动,而那棵造出来的“梁祝之树”,正是流淌在中华民族灵魂最深处的“爱之河”,有了这样一条“爱之河”的四季滋润与千秋滋养,一个民族才能在冰雪消融间枝繁叶茂,也才能在幸福快乐中接力成长!

  毕雪飞、郝志刚、李艳等,也各自通过自身过往对“文化”之于一个城市的传承与发展,谈了自己独到的感悟与思考,深刻表达了“梁祝文化”对济宁这座城市的现实思考与未来意义……在她们的思考与观点之中,都包含着这样一个显明的主题,那就是“梁祝文化”,表面上看,是一个男子与一个女子同窗共读、以情相许的爱情故事……但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为什么需要这样一个故事?往深处讲,那就是一个民族从平凡走向伟大的过程中,不能没有“爱”,不可断绝了那条流淌在灵魂最深处的“爱之河”!

  作为济宁市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工作梁祝文化专班的骨干,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会长樊存常先生,也以《梁祝文化在济宁》为题,作了精彩热烈的发言:

  20年前,那是2003年10月27日,明正德十一年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崔文奎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在济宁市微山县马坡镇驻地南,古泗河西梁家林,梁山伯祝英台合葬墓地复出。

  中国民俗学会原理事长、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先生,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叶涛先生等专家学者参加了出土仪式。

  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是目前发现的记载梁祝传说内容最全、文字最多、最详实的一块碑。2003年11月5日,《中国文物报》头版报道“山东济宁出土了梁祝墓碑”。历史文物佐证,梁祝文化在孔孟之乡济宁。

  (一)“梁祝墓记碑”记载了重修梁祝墓、祠的时间。碑文中明确记载了重修梁祝墓的时间是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这在全国现存的梁祝墓中是唯一有文字记载梁祝故事,且内容比较详细的碑,也是立碑时间最早的一块碑。

  (二)“梁祝墓记碑”记载了重修梁祝墓、祠的原因。碑文中记载崔文奎视察京杭大运河河道时,路经此处,发现了梁祝墓、祠多年失修,残墙断壁,荒凉冷落的现状,“其心拳拳,施于不报之地”。因其曾做过前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主管过社会风气的教化工作,因而对梁祝墓、祠格外关注,碑文中记载重修梁祝墓、祠“推之可以为忠,可以为孝,可以表俗。有关世教之大,不可泯也”。是为了推崇孝道,倡导学习立业报国,倡树良好的社会风尚。

  (三)“梁祝墓记碑”记载了重修梁祝墓、祠是皇帝钦差大臣和地方官员所为。从崔文奎“奉敕”到“丁酉贡士前知都昌县事古邾赵廷麟撰;文林郎知邹县事古卫扬环书;亚圣五十七代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元额”。碑文中的这些记载,说明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祠,上至皇帝的钦差大臣中央官员,下到地方官吏和当地的开明人士,都参与了此事,这也说明了梁山伯祝英台不是儒家思想的反抗者,而是儒家思想的自觉遵守者,不然,这些官员也不会参与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祠。尽管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碑文为咱们提供了梁祝传说的基本情节,加之碑文出自当时知名的文人和有权威的官员之手,因而此事具有权威性和可信性。应该说,梁山伯祝英台家在孔孟故里,在明朝正德年间就得到确认,这在历史上已成为无可争议的事实。

  (四)“梁祝墓记碑”记载了梁祝传说的来源和时间的久远。从碑文“迩来访诸故老传闻”中可以了解到,在当时的社会,象梁祝这样的故事,虽没有官方的文字正式记载,但在民间却广为传说,而民间传说往往又是对历史的真实反映,从这方面可说明梁祝传说的久远;从碑文的记载中还可了解到早在明正德年间重修梁祝墓、祠之前,梁山伯祝英台墓、祠就已存在很久了。

  (五)“梁祝墓记碑”记载了梁、祝、马故居村庄和读书学习地。碑文中记载,祝英台的家在济宁九曲村、梁山伯的家在西居村、马文才的家在西庄村。作为梁祝传说中的梁、祝、马三氏居址靠近,在马坡周围方园不过10余里,她们的故乡村落至今有地可考,且为族家后裔所接受。祝英台家族后裔迁至高新区岔河村,梁山伯家族后裔定居于两城、梁岗等地;马文才家族后裔定居马坡。

  梁山伯祝英台同在邹城市峄山读书三年。邹城市是孟子故里,是儒家教育圣地,峄山之阳是邾国故城,梁山伯祝英台在峄山同窗共读,三年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但她们毕竟是深受儒家“重孝”、“崇文”、“守礼”等传统思想影响的青年,因祝英台父亲答应马家的提亲,有情人无缘成为眷侣,合葬化蝶,爱情永恒。

  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的复出,引起了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等众多的国内外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轰动,受到了世人的关注。2004年2月22日,梁祝文化研究专家樊存常先生应邀在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栏目辩述孔孟之乡济宁“梁祝”;2005年5月16日,樊存常先生应邀在北京大学宣讲孔孟之乡济宁“梁祝”;2007年9月5日,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通过采访孔孟之乡济宁鲁西南地区的《山东琴书》、邹城市《山头花鼓》、微山县《柳琴戏》、嘉祥县《夯歌》等民间曲艺说唱“梁祝”;《邹县旧志汇编》、清•《峄山志》和明代著名的学者张岱所撰的《陶庵梦忆》卷二的首篇《孔庙桧》中记载“梁祝”;微山县马坡镇驻地南泗河西岸“梁祝”合葬墓、祠;邹城市峄山上“梁祝读书处”、“梁祝祠”、“梁祝读书洞”和“梁祝泉”等,通过这一些历史事实,证明梁祝文化在济宁。2023年10月21日,樊存常先生应邀在南京召开的全国民俗学会上,宣传介绍孔孟之乡济宁梁祝传说,受到参加会议的专家的好评。通过宣传,梁祝文化在济宁传播广泛,影响深远。

  2006年5月20日,济宁梁祝传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孔孟之乡济宁又增加了一张新的国家级文化名片!2022年6月10日,樊存常先生将20余年研究梁祝文化的档案资料和收藏品,无偿捐赠给济宁市档案馆永久保存。2023年6月9日,济宁市梁祝文化艺术馆在济宁市档案馆举行了开馆仪式。今天我们又在“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在济宁复出20周年这个特殊的日子,举办《梁祝文化在济宁》纪实片新闻发布会,这是弘扬传承梁祝文化在济宁的具体行动。

  梁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为弘扬传承优秀民间传统文化。2023年8月,济宁市委下发的(济发【2023】8号)文件中明白准确地提出:要加强梁祝文化的保护利用。为贯彻落实市委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梁祝文化的研究宣传和旅游开发利用工作,济宁市成立了“梁祝文化专班”。“梁祝文化专班”成立后,我们积极努力争取实现济宁梁祝文化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新突破:

  (一)组织梁祝传说普查。广泛收集整理梁祝传说的文献资料,对《梁山伯祝英台墓记》中的崔文奎、赵廷麟、杨环、孟元四个官员要进行深入研究。同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民间曲艺说唱梁祝的口述资料的抢救、征集和研究,建立梁祝文化档案。

  (二)深化梁祝文化研究。一是强化与国内梁祝文化研究专家的交流沟通,组织专家深入挖掘济宁梁祝文化内涵特质,统筹开展儒家思想对梁祝文化影响的研究。二是加强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建设,在此基础上,成立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院,在市委宣传部领导下开展工作。三是收集整理全国的梁祝传说,汇编成《梁祝传说全集》和英文版《梁祝文化在济宁》等梁祝文化研究宣传专著。四是举办“梁祝文化在济宁高峰论坛”。开展全国梁祝传说遗存地梁祝文化研究交流活动,每年推出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持续放大济宁梁祝文化品牌效应,扩大梁祝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一)加强梁祝遗址保护。全面加强梁祝传说遗址的保护,统筹推进梁祝文化保护利用工作,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及时设立关键节点的文化标志物。高新区保护好垞河村祝英台故里“奶奶庙”;邹城市保护好峄山梁祝读书处、梁祝读书洞、梁祝祠等遗址点;微山县保护好马坡梁山伯祝英台合葬墓、祠遗址和“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制定保护规划和具体的落实措施。

  (二)办好梁祝文化展示。根据收集、整理的梁祝文化历史文献、档案史料、民间曲艺说唱资料和研究成果,建设济宁市梁祝文化馆,也可以取名“中华爱情博物馆”(以世界性婚纱或中华传统婚庆用品为主题),将其打造成在世界及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的精品梁祝(婚庆)文化馆,成为梁祝爱情文化旅游的重要景点。

  (三)强化梁祝精品创作。集中力量推动梁祝文化文艺作品创作。以市档案馆馆长杜宏春同志创作的峄山《天下第一情山记》《天下第一情山赋》《峄山铭》等十五篇梁祝主题系列作品为基础,出版《天下第一情山记》详注详译线装版城市(景区)伴手礼书籍;创作完成《梁祝曲》戏剧剧本;创作制作一部梁祝动漫故事,拍摄一部梁祝电视剧,打造一批梁祝文化主题网络动漫、网络影视剧。统筹各类艺术创作力量,推动多部梁祝文化精品力作。开发梁祝爱情文化文旅产品。

  (四)开展梁祝文化活动。开展梁祝爱情文化演出活动,丰富活动群众文化生活。

  实施梁祝爱情文化旅游线路行动,在太白湖新区规划建设梁祝爱情文化项目,设立文化标志物;高新区垞河村是祝英台故里规划建设梁祝爱情摇蓝地美丽乡村,设立文化标志物;邹城市峄山是梁山伯祝英台地,是梁祝爱情结缘地,是读书人的圣地,有情人的乐园,是天下第一情山,对峄山“梁祝读书处”“梁祝读书洞”“梁祝祠”等遗址进行保护,建设好峄阳书院,设立文化标志物。开发梁祝爱情文化旅游线路,游峄山走情路、探情石、品情泉、结情缘;微山县马坡梁山伯祝英台合葬地,要保护好梁山伯祝英台墓、祠遗址,建设好梁山伯祝英台祠堂,将“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移入祠堂内保护,打造永恒爱情祭拜地,设立文化标志物。将四地连在一起,建设梁祝爱情文化旅游线路,增加济宁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在全国公开征集“济宁梁祝文化标识”,开展主流媒体梁祝文化宣传活动,在《济宁日报》周末版开设梁祝文化专题专栏。组建梁祝文化在济宁宣讲团,积极开展梁祝文化“进校园”宣传活动,倡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利用各种新媒体,加大对济宁梁祝文化的宣传,同时组织梁祝文化研究专家到国外宣传孔孟之乡济宁梁祝文化,扩大济宁梁祝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

  一场“梁祝文化研讨会”,却“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一致认为:“梁祝文化”,在济宁,又是在中国;“梁祝墓碑”,在济宁出土,又是在广袤华夏的每一寸黑土地中出土……那深埋在地下的“墓碑”,是炎黄子孙深爱过、深爱着继续深爱着的“心灵见证”;那流淌在阳光下的“文化”,是华夏民族幸福过、幸福着继续幸福着的“心灵探索”……

  “梁祝文化”,是一条河,它的名字叫“爱之河”……从此,它将与长江黄河一样,拥抱着无坚不摧的豪迈,承载着滚滚不息的力量,从今天流向明天,从脚下流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