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语文教材走进山东 在名家名作中感受齐鲁文化魅力

发布时间: 2024-02-26 18:20:11 作者:苗木防寒

  寻找教材中山东的踪迹,必然离不开孔子的《论语》,以及著名的济南二安,和苏轼在密州留下的名篇。半岛全媒体记者正常采访了语文教材收藏爱好者杨泽东先生,以及南园孔子纪念馆李力馆长,并查阅了青岛市图书馆有关联的资料,还原了教材中孔子的踪迹,以及诗词名家的影响。

  “能够流传到今天的作品,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好作品”,杨泽东先生说,那么就让我们从名家名作中,感受山东文化的深厚魅力。

  寻找山东元素,孔子的《论语》是儒家文化重要代表作品,在各个版本的教材中,都能找到《论语》”,杨泽东先生说。翻看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就是著名的《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段段治学之道,已经深深地印入孩子们的脑海中,并正在传颂。

  儒家学说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主流和核心思想,在中国延绵发展两千多年,从未中断。作为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它已渗透到民间传统文化的每一根毛细血管,极大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领域。曲阜,年年都会迎接大量的游客,孔府、孔庙、孔林,“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

  在青岛,也能找寻到孔子的踪迹。曲阜路上,青岛德县路小学的门口,就矗立着一座孔子雕塑,雕塑为青铜制造,高2.561米。离孔子像不远处的青岛路1号,为南园孔子纪念馆。这栋建于1899年的历史优秀建筑,是德国领事馆旧址。1947年,孔子第75代孙,原青岛工商实业银行理事长孔祥勉曾购买居住。1986年后为南园孔子纪念馆。

  纪念馆馆长李力致力于孔子学说的推广,举办了多次孔子与青岛的主题展览活动。纪念馆内,展示着孔子生平、孔子主要思想、孔子到过青岛的传说、中学西播的代表卫礼贤在青岛、新儒学宗师康有为在青岛、近代儒家文化名人与青岛等多个主题。

  而在胶州,少海湿地公园孔子六艺文化园内,矗立着一座高25.67米的孔子像,为胶州市民打开了儒家文化道场之门。为什么选择在胶州建一座孔子像?这是因为,孔子在胶州曾留有“踪迹”。《莱州府志》记载,孔子适齐东到海至此回车。因此胶州有了“回车(ju)岭”的地名。而“讲课台”“讲堂沟(村)”则被视为孔子讲课的地点。孔子游胶州的故事和传说很多,至于原因,有的说法是孔子到胶州与在莒国做官的学生子夏会合,或者是顺路探访,也或者是学生邀请去讲学。还有一种说法是孔子被齐景公描述的少海美景所吸引,晚年率学生到胶州看海。胶州有个村庄叫撇车沟村,传说为孔子讲课途中,遇到一道岭,很陡,车不能过,孔子叫弟子把车撇了,徒步去海边,因此得名。

  关于孔子到胶州的故事,有很多版本,李力馆长认为目前还没有定论,因为圣迹图中没有显示,所以目前只能以“传说”来解释。

  后来,青岛与孔子的渊源依旧深厚,中国近代音韵学家劳乃宣的到来,促成了尊孔文社藏书楼的诞生。1913年秋天,德国传教士卫礼贤开办了尊孔文社。在周馥的推荐下,劳乃宣来到青岛担负主持重任,并撰《青岛尊孔文社藏书楼记》,藏书楼成为中国最早的现代公共图书馆之一。不过,1914年日德战争打乱了劳乃宣在青岛的惬意生活,劳乃宣“于八月下旬移家曲阜”,选择曲阜是因为他19岁时“缔姻于孔氏”,1863年“从外舅(岳父)孔公至曲阜就姻”。劳、孔两家多结姻亲,劳乃宣在曲阜生活的时间前后长达10年,从成婚到中进士的最近一段时间,劳乃宣曾长住在曲阜,长女劳缃就出生在这里。1915年大女婿孔繁淦“筑室于其后圃,约予(劳乃宣)往住。八月迁往,开轩面圃,饶有野趣。”两年后,接受卫礼贤的邀请,劳乃宣再次返回青岛,继续主持尊孔文社藏书楼

  福山路支路5号,天游园,是康有为晚年在青岛的落脚地。康有为学贯中西,尊孔礼教,撰写过《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康有为晚年尊孔,在桂林讲学时就成立了“圣学会”,并在上海成立了尊孔社团孔教会,在曲阜召开第一届全国孔教大会。1923年寓居青岛后,曾打算办学振兴儒学,未能如愿。

  1936年9月30日,末代衍圣公、孔子第77代嫡长孙孔德成受到时任青岛市长沈鸿烈的邀请,抵达青岛。孔德成年少俊秀,谦和近人。他游览崂山,并为太清宫留下了“修线年,南园设立孔子纪念馆,一楼辟为展室,陈列着孔子画像和相关的著作、文献等。这是目前除曲阜外唯一直接以孔子命名的纪念馆。建筑也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建筑。2017年,青岛市孔子文化交流协会成立,孔子学堂授牌开讲。孔子纪念馆里也于近年举办了一系列的孔子儒家文化讲座、研讨会。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句句真切,振聋发聩。李力会长说,《论语》教给孩子们要终生学习,仁义爱人,教会孩子们信任和诚信,对中小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论语》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作为一部兼具哲学、伦理与教育意义的经典著作,它承载着孔子智慧和思想的精髓,被誉为中国古代圣人文化的代表之一。同时,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巨大,是打开中华文明的一把钥匙。

  到山东旅游,总能“偶遇”李清照:在章丘百脉泉清照园,可以寻觅李清照早年幸福的生活印记;在趵突泉边,李清照纪念堂里,可以穿越历史的云烟,回顾她坎坷跌宕的一生;在青州范公亭公园内,曲径通幽处,李清照故居掩映在苍翠中;在青岛市博物馆,一幅《二十世纪早中期刘旦宅纸本设色李清照肖像图立轴》让我们正真看到了芭蕉树下,才女李清照清丽动人的倩影李清照的一生可以分成三个时期,不同时期的诗作在中小学教材中都有体现,杨泽东说。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这首《如梦令》记录了才女李清照早年自由、灵动的生活景象。

  陌上花开,时光清濯,宁静的午后时分,一声啼哭,打破了章丘明水镇的宁静。1084年的北宋时期,正在郓州做官的李格非喜得爱女,襁褓中的婴儿便是后来的“千古第一才女”、婉约派词人李清照。

  熏陶于书香之中,李清照如一棵灵秀之木,植根于诗文墨香之土,成长为灵动少女。《如梦令》便是她此时的作品。碧水、清波,荷塘、暮色,在她玲珑的笔端一一展现,荡舟湖心,笑声欢快,薄酒添醉,游兴未尽,日薄西山,慌忙归家,结果误入藕花深处,着急划桨,意外打破了湖面的平静,水鸟腾空而飞,那场景趣味横生。

  李清照还有一首《如梦令》,也是中学生必背古诗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与写前一首时差不多的年龄,十六七岁的花季,已经到了多愁善感的年纪,风雨交加之后,微醺后的忧伤,涌上心头,惦记着窗外的海棠,却为卷帘侍女一句平淡的“依旧”而神伤,不应该是绿叶繁盛、红花凋零吗?“绿肥红瘦”一句,至今令文坛拍案叫绝,歌曲、影视作品中,也能看到这首经典诗词的影子。

  这两首《如梦令》,奠定了李清照在诗词界不可撼动的地位,也让济南成为人类向往游览的地方。在济南,有两处李清照的纪念地,章丘百脉泉畔的清照园里,有李清照纪念馆,是全国四座纪念馆(济南、青州、金华、章丘)中最大、地位最高的一个,也是李清照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

  另一处在趵突泉公园漱玉泉旁,名为李清照纪念堂,《漱玉词》是李清照的诗集,漱玉泉是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相传李清照早年曾在泉边洗漱,因此认为她的故居就在附近。纪念堂的匾额是郭沫若先生的手笔,也正是因为趵突泉和李清照,让更多地人喜欢上了“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18岁的李清照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两人度过了一段甜蜜的岁月。然而时局动荡,李家、赵家纷纷落难,1107年秋,李清照随赵氏一家回到在青州的私第,开始了乡里的生活,后又辗转于莱州、淄州等地。“靖康之变”后,赵明诚在江宁任知府。1129年,因为兵乱,赵明诚弃城而逃。是年三月,夫妇二人“具舟上芜湖,入姑孰,将卜居赣水上”(《金石录后序》)。舟过乌江楚霸王自刎处,李清照有感而作《夏日绝句》以吊项羽。于是就有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课文《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达了李清照对丈夫行径的失落心情。不幸的是,由于途中感疾,赵明诚竟于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

  1143年,李清照将赵明诚的遗作《金石录》整理完毕,心情稍微得到了舒缓,接下来她的诗篇,让她成为了山东旅游的推广人之一。在八年级上册的《渔家傲》中,她写道:“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寂静的夜里,梦境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回顾一生,快乐与痛苦相伴,太多的苦闷没有办法排解,梦境化作气势磅礴的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而三山是指“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传说是仙人所居之地,她希望可以抵达三山,远离尘世的纷扰,得到真正的快乐。

  对于三山,青岛人并不陌生,秦始皇曾三次东巡琅琊,并先后两次派遣徐福从琅琊台下的琅琊港起航,东渡入海,寻求长生不老药。方士徐福之所以能够担此重任,主要是因为他上书称,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从山上可以采到长生不老药。秦始皇按照徐福的要求,派他带童男、童女出海求取仙药。第一次未成功,徐福上书称:“蓬莱仙山,确有仙药,但遇到大蛟鱼阻拦,所以不能到达。请派弓箭手一同前往,用连弩击之。”也就是这一次,秦始皇亲自带领武士,护送徐福从琅琊港登船起航。秦始皇再也没有等来徐福,因为他中途病死于沙丘

  抛开传说,蓬莱是风景秀美的地方,依山傍海,确是人间仙境,在寻找李清照的诗意中,我们会发现,原来仙境就在人间。

  在山东,“二安文化”是特色名片,除了易安李清照外,幼安辛弃疾的诗篇,在中小学生教材中屡次出现,仅九年级(上下册)就有四首诗词,另外,小学四年级和六年级各有一首,是中小学生熟悉的词人之一。

  辛弃疾(1140年~1207年),济南历城人,以文风豪迈闻名,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辛弃疾词作丰富,留存在世的六百多首词中,多半是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渴望亲自上阵杀敌、报效国家的决心的。

  小学阶段,有辛弃疾的描写农村景物和反映农家生活的作品,如《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尤其是“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清新之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辛弃疾晚年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之时对早期经历的追忆,曾经的自己在沙场上四处征战,为了国家奋不顾身,一往无前。回忆起曾经的一幕幕,英雄迟暮,壮志难酬,不免心生感慨。

  还有一位伟大的词人,曾为山东代言,他就是苏轼苏东坡。九年级下册中,《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他官居密州时所作,而密州也是他创作巅峰时的旅居之地。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在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中,他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歌赋。有怀念亡妻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有豁达超脱境界的“诗酒趁年华”;更有传世千古的巅峰之词“明月几时有”(八年级语文下册)。中秋节即将来临,这首词将再次成为人类传情达意必引用诗词。苏轼借一壶思念之酒,赏中秋之月,塑造了中秋的经典作品,堪称绝唱。

  而他,还有在猎场上雄姿英发的“老夫聊发少年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气势磅礴、酣畅淋漓的词句,彰显了苏轼忠诚爱国的情怀。如今的密州已经更名为诸城,那豪迈的诗句,至今仍为人们传颂。

  齐鲁大地,文化源远流长,教材中彰显的山东元素,还有很多很多,山水人文,在中小学生的琅琅读书声中,代代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