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关键词读懂河长制三年“施工图”
去年以来,珠海市全面实施河长制,实现市、区、镇、村四级河长制组织体系全覆盖。近日,珠海市印发了全面实施河长制详细的“施工图”——《珠海市全面实施河长制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明确保护水资源、保障水安全、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管理保护水域岸线及严打水违法等七大任务的时间节点、责任主体、阶段目标和详细举措等。
按照《计划》,到2020年底,全市自然岸线%;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5%;地表水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III类)比例达到66.7%以上;对于划定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的水体断面,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全面完成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届时,珠海将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总目标。
保护水资源是全面推动“河长制”的第一个任务。按照《计划》,2018年底,珠海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不低于82%。到2020年底,全市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5%;地表水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III类)比例达到66.7%以上;对于划定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的水体断面,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
2018年至2020年,珠海将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开展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刚性约束。今年还将完成《珠海市水资源综合规划》修编。到2020年,全市用水总量将控制在6.84亿立方米。
保护水资源,一项重要举措是节水优先,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既要严格用水定额、计划用水管理,加强农业、工业、城镇节水,也要快速推进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逐步的提升水资源利用率;同时开展生产节水技术改造、城镇供水管网更新改造,保障供水安全。到2020年,全市各区(功能区)水资源利用率需达到既定目标,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2%。
水功能区、入河湖排污口也将严格监督管理。《计划》将根据水功能区划确定的河流水域纳污容量和限制排污总量,落实污染物达标排放要求;强化入河湖排污口管理,实施水功能区管理和保护,保护饮用水源,严格入河排污口审批;依法关停涉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排污口,对重要江河湖库入河排污口开展专项整治。
此外,珠海还将推进全市主要河湖的精细化管理,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体系,逐步推进六大水系污染物通量的监测。
去年8月,强台风“天鸽”给珠海带来非常大的损失。完善防洪减灾体系,保障水安全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计划》提出,2018年底,珠海堤防加固达标率不低于87%,完成治涝规划编制,全方面推进和开展城镇排涝项目。到2020年底,全市堤防加固达标率不低于90%,城镇排涝达标率不低于85%,洪涝(干旱)灾害损失率低于0.2,全面解决险工险段问题,全市基本完善防洪和排涝体系。
提升防洪潮除涝减灾能力,需要继续实施江海堤防达标建设,快速推进易涝区排涝工程建设,积极地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一方面,吸取台风“天鸽”经验,重点对未达50年一遇防洪(潮)标准的堤防进行达标建设;另一方面,提高易涝区排涝标准,解决各区河道淤积和易涝点,加强区镇强排泵站能力建设,解决外江潮位高制约开闸外排、混排难排、灌排不分等围内严重浸涝问题。
同时,要积极地推进病险水库除险的加固建设,按期开展水库安全鉴定工作。重点是木头冲水库、黄绿背水库、青年水库、柠檬坑水库等的除险加固工作。
保障水安全还要提高综合保障能力。一是加快“山边、水边、海边”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加强山洪灾害防治,根据“一河一策”实施方案要求,全方面开展水安全现状调查;二是保障水利设施管养到位,完善管理机制,落实管养经费;三是建立洪水响应和管理机制,提高洪水预警水平,实施洪水风险管理。结合历年超强台风数据分析,编制和完善相关规划方案。
统筹全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布局也是重要一环。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完善城镇排水防涝设施,提升城乡供水能力,以保障城乡供水安全。
防治水污染要深入实施《蓝色珠海水更清行动计划》和《珠海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控制污染物排放,强化源头控制,坚持系统治理、分阶段推进。2018年底,全市范围内黑臭水体基本得到消除,黑臭水体治理目标完成。到2020年底,将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全面完成黑臭水体治理任务。
针对重点流域、重点行业,将实行严格的水污染排放标准,从源头杜绝河湖水体污染。对重要流域入河排水口(排污口)开展专项整治,并进行生态化改造。同时将加强重要区域的水质监测,提高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和处置能力。对于工矿企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禽畜养殖污染、水产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船舶港口污染,将分头推进防治措施。
工矿企业污染将落实“三线一单”约束,实施造纸、焦化、氮肥、有色金属、印染、农副食品加工、原料药制造、制革、农药、电镀等行业的清洁化改造,集中治理工业废水污染,督促“三高”企业搬迁改造。
城镇生活污染将执行更加严格的标准。去年底,全市城镇生活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以上。接下来,将加快管网配套工程的建设,建成区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
禽畜及水产养殖污染将进一步绿色化。推进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配套建设粪便污水设施;新建、改建、扩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实施雨污分流、粪便污水资源化利用;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
农业面源污染方面,将推动粗放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力争到2020年,全市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总量实现零增长,农业面源污染和环境明显问题治理实现重点突破。针对船舶港口污染,将按期完成港口、码头、装卸站及船舶修造厂的改造,并规范船舶的使用。
水环境的改善首先是加强饮用水水源管理,对5个河流型水源地和25个水库型水源地,提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要求。2018年,将完成清理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违反法律建筑和排水口,并制定饮用水源应急预案。
河湖水环境综合整治也将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整治和水生态修复快速推进。如前山河流域排洪渠综合整治工程2020年前将基本完成,并消灭劣Ⅴ类水体。同时,斗门黄杨河“一河两岸”、金湾区三灶中心河流域、高新区金凤路排洪渠等的综合整治工程也在重点范围内。
西部中心城区、横琴新区海绵试点项目,以及前山河“一河两涌”生态绿堤水系建设均是改善水环境行动计划的重点项目。2020年前,将实施堤防岸线生态修复及湿地、雨水花园和沿河配套道路等建设。
同时,东西城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将加快完善,农村污水处理和垃圾收运基础设施能力也将同步提升。今年,自然村污水处理设备建设达到全覆盖,城镇污水处理设备和服务将向农村延伸。
黑臭水体整治方面,则是采取控源截污、环保疏浚等措施,以期今年底达到《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的整治目标,2020年底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构建“蓝色珠海、生态水城”是珠海全方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按照《计划》,到2020年年底,水面率不低于10.12%,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控制在60平方公里/年,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将基本实现。
修复水生态首先是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编制流域生态保护规划,逐步完善水ECO治理的顶层设计,从源头把握水生态修复、保护的方向。对跨区域的河湖涌渠,联合进行区域性、系统性地预防和治理。
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河湖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开展河湖健康监测与评估。按《珠海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要求,珠海将着力打造“一山三河百村落,两带三园百海岛”的总体布局。
建立河湖生态修复长效机制、保护河口水网生态也不可或缺。《计划》明确将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等主要入海河道修复红树林湿地、水松林湿地,在前山河、黄杨河、天沐河等净化水体水质、修复沿岸水生态,构建平安生态绿色水网。
生态修复也需稳步实施退田还河还湿,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加强河湖库联合调度,保障河道生态基流,建立河湖生态补水长效机制。2018年年底,6条河涌需完成调水补水。
同时,珠海将以美丽海岸行动为契机,进行沙滩修复、滨水生态岸线、湿地公园建设等,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景观;以健康水产养殖、生态农业、生态种养和生态旅游为主要内容的水生态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作为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水域岸线主要是针对列入河长制工作的江、河、湖、库、塘、涌、渠等。按照“严格河湖空间管控,管理保护水域岸线年年底,将有效遏制乱占乱建、乱围乱堵、乱采乱挖、乱倒乱排等现象;到2020年年底,全市自然岸线%(不含海岛岸线月前,完成水域岸线等生态空间划界确权,明确生态保护范围、要求,划定生态红线、河湖管理范围线、河湖保护范围线等。行动还将编制河道水域岸线管理利用保护规划,科学划分岸线功能区,严格分区管理和用途管制,强化岸线保护和集约利用。
《计划》提到,严禁以各种名义侵占河道、围垦湖泊,将对岸线乱占滥用、多占少用、占而不用等明显问题开展清理整治,恢复河湖水域岸线生态功能。
各区(功能区)需细化和深化各自辖区内河涌(排洪渠)、外江、海域岸线、水库(湖泊)和湿地等地表水体的蓝线保护范围,结合城市绿线规划,通过生态堤岸建设等,营造更加良好的水岸生态环境。
管理保护水域岸线还需探索创新河湖管护体制机制。2018年6月前,各区将完成主要江河河道的地形测量,推动生态堤防建设。制定河道管理办法,以保障河湖健康、河势稳定、防洪安全为重点,依法强化河道管理。
此外,还将探索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建立社会化、专业化、物业化河湖管养模式,不断的提高河湖管养水平质量。
水督查执法主要是针对河道内非法取用水资源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非法弃土弃渣侵占河道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非法采砂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等,解决乱占乱建、乱围乱堵、乱采乱挖、乱倒乱排等问题。
去年底,全市建立了4级日常巡查监督管理机制,完成“互联网+河长制”大数据平台立项论证以及资源整合。《计划》提出,2018年底,“互联网+河长制”大数据平台进入测试试运行阶段;到2020年年底,“互联网+河长制”大数据平台进入验收运行阶段,涉河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处理率将达到100%。
“互联网+河长制”大数据平台是健全水督查执法的一大基础平台。依托该平台,建设河湖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实现河湖基础数据、生态环境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质水量监测等的信息化、系统化,建成日常执法巡查、远程实时监控与遥感遥测定期监控相结合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推进水督查执法能力建设的现代化。
严打水违法还将落实严格的水环境监管制度,将河湖管理纳入城市网格化管理平台,定岗定责,完善河道巡查监督处罚工作机制,加大巡查力度,实行河湖动态监管。
同时,加强河湖涌渠巡查队伍建设,建立实时、公开、高效“河长”即时通讯平台,推行义务监督员和志愿河长,接受社会监督;建立月度通报制度,定期通报该月水督查执法的情况。
此外,统筹公安、城管、国土资源、环保、水利、农业、林业、航道运输等涉及河湖保护的有关部门,建立联防联控联动执法机制,探索河道综合执法,打击破坏河湖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 (梁涵)